最近《鬼滅之刃》非常有名,漫畫銷量打破在日本多年的航海王漫畫,也因此作者吾峠呼世晴獲得「野間出版文化獎」,理由是對日本出版界有極大貢獻,畢竟近年來日本出版印刷產業低迷,已經許久沒有此種銷售光景。
擁有大大小小的粉絲,也因此任何東西搭上鬼滅之刃基本上銷售量就不錯。
今天也不是想與各位分享鬼滅之刃的劇情又或者他如何大賣,是想談談 IP
本次文章會有以下幾個段落
1. IP到底是什麼?
IP (Intellectual property)的意思是智慧財產權,包括專利、商標、著作等等。
各個產業都有所謂的IP,但現在許多人以為的IP就是所謂的知名角色,如:哈利波特、哆啦A夢、炭治郎。
其實IP就是「著作權」
2. 日本、中國的IP產業鏈變現
一旦當作品紅了之後,裏頭的角色漸漸為人所知,各廠商開始向作者購買IP,以此從原作品的基礎流量裏頭去建立更高的銷售量,某種程度上來說,這算是雙贏。
接下來會以我比較熟悉的日本與中國來介紹我所看見的IP產業鏈。
(1) 日本IP產業鏈
日本在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除了A片外,還有另一個稱號是「動漫大國」,漫畫、動畫在全世界皆有口碑,而他們的IP之路從漫畫開始。
大哥沒有輸
接著會進入動畫階段
如果聲勢好,會有電影版,比如這次的鬼滅之刃-無限列車
接著就會開始有公仔、周邊商品、或者聯名合作
在日本後續衍生出的IP產業鏈可不只產品,還有CV(聲優),在日本甚至有聲優學校,以及聲優偶像化路線。這些CV不僅僅是配音而已,偶爾還要充當偶像開演唱會、錄製廣播劇、宣傳EP(專輯)。
IP也進入遊戲之中,把IP變現運用得淋漓盡致
甚至也會衍生出咖啡廳之類的
真人舞台劇
日本把一個IP擴散出不同的商機,許多人也嗅到這個商機,逐漸複製。
(2) 中國IP產業鏈
中國開創屬於他們的IP產業鏈,差別在中國的IP角色並不是從漫畫開始,而是小說。我會舉幾個我自己看過,並且比較有名的例子給各位。
我自己開始注意到火起來的中國IP是從小說《盜墓筆記》開始,從2006年開始在中國的起點中文網開始連載,之後陸續開始有:漫畫、電視劇、電影、廣播劇、遊戲、角色歌、周邊商品、聯合、咖啡廳,甚至也逐漸開始想要打造類似日本的聲優偶像圈。
中國在IP產業鏈發展方式與日本很相似,但中國更多會拍攝真人影視劇、電影、廣播劇,日本則是舞台劇。
另外個人覺得日本與中國很大的差異點在「政治正確」,以《盜墓筆記》為例子小說從一開始就是在盜墓,並從盜墓衍生出推理、驚悚、友情(?)等情感羈絆,促使人無限往下閱讀,然而在面對政治正確的議題底下,電視劇必須做出妥協要將盜墓改掉變成考古。
很難忠於原作,導致角色行為會做出偏差,可是依然有大把人為了原作IP持續支持,因此電視劇、電影時不時就會去找熱門小說進行簽約、改編。因此有人戲稱這種行為叫做"把角色名稱跟背景拿來拍官方同人原創"
(同人:原創作品人物、背景進行劇情改寫)
(官方:正版同意)
但用這種模式確實也創造出不少粉絲流量,因此中國的娛樂產業確實逐漸在成長,不僅影視作品數量增加、動畫作品成績、CV數量、宣傳方式都逐漸地有日本動畫大國的影子。以下推薦中國IP作品供參考:
《全職高手》同名小說改編動畫、電視劇、電影、廣播劇,當初這IP紅到跟麥當勞合作,動畫裡時不時都會出現置入行銷。
我葉神
給各位看一下現在中國的動畫能力,就畫面精細度、打鬥流暢度、音樂BGM來看,不比日本一些製作團隊還差
《魔道祖師》,同名小說改編動畫、電視劇 (陳情令)、廣播劇,動畫甚至還即將在日本上映,中國的影視功力越來越不可以小覷。
此劇同樣的也是卡到政治不正確,因此原作改編劇情被部分刪減、更名,但仍然很紅...
無羨阿
《陳情令》OST歌曲
《微微一笑很傾城》,同名言情小說改編電視劇、電影
這劇的楊洋我可以
3. 台灣曾有過的IP產業鏈
台灣也曾經有過所謂的IP產業鏈,不知各位還記不記得台灣有段時期很盛行的偶像劇時代呢?
雖然維持很短暫,但當時創下的產業鏈變現能力可是不差啊。
當初的偶像劇出來,第一個大賣的就是CD
接著會有書籍,不僅有拍攝花絮,當初西街少年還有出漫畫呢!
也創造出了很多偶像團體,56不能亡!!
當初的偶像劇IP產業鏈也是創造不少變現產品,但台灣並沒有好好把握創造能力去製造更多的劇本,而是不斷用重複的公式來圈錢,不管是日本或者中國,他們的IP取之於群眾創作出來的漫畫、小說也因此養活了出版業。
台灣目前的小說、漫畫出版創作能力越來越低迷,主因可能是台灣內需能力不如日本、中國高,創造出來的IP沒法提供這種高端吸金能力,因此不被重視,寧可去購買中國的IP、代理中國的影視劇,因為已經被驗證過可以受人喜愛。
長久下來台灣這一區塊文創能力真的會消失,逐漸被其他國家的人用這種軟實力入侵....好比,看劇看韓劇、陸劇久了就吸收他們的文化,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。
說完日本與中國的,來看看台灣的IP產業吧!
台灣的IP產業鏈
《花甲男孩》,小說改編成《花甲男孩轉大人》電視劇、電影
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同名小說改編成電影
《返校》同名遊戲改編成電影、電視劇(netflix播映)
《冥戰錄》漫畫改編小說、舞台劇,還有設立人物公仔在西門町
《 東離劍遊紀 》台灣布袋戲作品結合日本動漫
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台灣的IP產業鏈與日本、中國的不同?
台灣作品大多只停留於改編至電視劇、電影就停了,習慣炒短線操作,後續效應很難再度被刷起來。
如同前面所提到的,台灣本身的創作量稀少,連帶的能夠被帶起來的IP產業鏈也就稀少,真的很希望台灣更加重視自我文化尋找,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IP產業鏈。
很多東西可以先從模仿開始,但要從模仿中尋找到自己的根本、文化、擅長的。
再來,台灣要有扶植文創的平台,台灣在創作這塊的入門門檻太高,沒有讓多數人可以輕鬆創作,並且能夠立即性得到回報的平台,有回報、有鼓勵才有持續的動力與希望,人是需要支持的生物。
最後,台灣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都想做,可是沒有統一在陣線上,導致資源分散,這點十分可惜。
我個人看來,假設台灣IP產業鏈需要先從模仿開始學習,那麼要先可以讓創作者有個可以創作並獲利的平台,才能看見台灣創作者的作品,進而讓商人看見這IP的潛力,也才有後續的可能性。
留言列表